互助县人民医院从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构建运营管理体系、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强化平安医院建设、健全完善后勤管理、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等9个方面全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通过两年多的不断努力,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定力的同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医德医风,树立廉洁行医意识,提高全院党员干部职工自律能力。同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支部设立在科室基础之上,撤销原党支部和退休党支部,成立了医院第一、第二、第三党支部,切实发挥党对医院文化、人才、服务、医德医风、作风建设、医共体建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二、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紧紧围绕服务能力提质增效,加强学科建设,医院骨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专科,成为海东市首个国字号重点专科;建成了急诊科、介入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呼吸内科、心内科、妇科、儿科等8个省县共建临床特色专科。强化急诊急救“五大中心”救治能力,加大信息化支撑力度,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测体系及快速诊断和治疗绿色通道,全面推进县域国家基层版胸痛中心及县域防治卒中中心建设进程,急诊急救“五大中心” 救治患者逐年增加,急救成功率不断提升,大病医疗救治能力不断攀升。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结合援助帮扶和专科联盟建设,发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无锡市人民医院、新吴区医院的对口帮扶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发展战略,加大帮扶专家引进和骨干人才进修力度,着力提升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同时,挂牌成立名医工作室和青海大学高原医学互助县博士工作站,以学科建设和中心建设能力提升为切入点,开展联合会诊、教学查房、技术指导、临床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不断提升医院对胸痛患者、高原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能力。

三、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
全面加强医院预算管理,规范医疗设备采购,健全医疗服务价格行为管理和审计监督制度,每季度召开医院经济运行分析会,加大各项费用内部控制力度,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同时,推进DIP付费改革工作,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培训监管力度,提高病历书写质量,规范诊疗行为,入组病种和DIP入组率不断提升,有效结余了医保资金,形成了医、保、患共赢的工作格局。
四、激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先后对32名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了院内同工同酬,从2023年开始逐年解决同工同酬人员职称聘用问题,年内对9名同工同酬人员进行了职称聘用,并对医院自主聘用人员缴纳住房公积金,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积极推行“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完善“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实行影像、CT云胶片服务,患者用手机保存胶片,方便患者就诊,推行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全流程统计医护人员的服务工作量,完善网络、电话、窗口、医技科室等的叫号系统,提升了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五、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切实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构建县乡村一体化服务体系,加强“六统一”管理,重视优势资源向卫生院输入下沉,增强医共体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力量,选派12名科主任任医共体卫生院业务副院长,24名业务骨干按照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需求,每周深入乡镇卫生院开展坐诊、带教查房、培训讲座、质量控制评价,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真正发挥优势资源下沉的效益,着力提升乡镇卫生院业务水平。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体系,充分发挥健共体互联互通“四大”中心作用,推动信息互联、资源共享,实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远程会诊、远程影像全覆盖,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诊疗机制,下转率逐年提升。同时,推进医防融合,根据患者需求和医共体优势,选取10种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制定临床路径文本并在12个分院推广运行,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留在基层卫生院,推动医共体卫生院医疗收入、门诊住院人次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