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推动医院整体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青海省中医院充分发挥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认真落实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及党委书记、院长会前沟通制度。强化组织建设工作。深化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修订完善第七版支部考核细则,实施分类考核、量化评分、督导通报、奖优罚劣,提升党建业务融合水平,将高质量发展业务指标纳入支部考核;各党支部深化“一个支部一个品牌”内涵建设,设计品牌LOGO,以特色学科建设、提升中医诊疗技术和患者满意度、高原地区中草药宣传展示、开展新技术、中医非药物疗法等重点工作为要点,深化党建业务融合。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在全院开展自查自纠,多举措引导干部职工自觉抵制腐败行为;加大纪检监察工作力度,每年开展院内专项审计;通过招标遴选出院内招投标代理机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及零星维修工程公司,参与医院采购、基建工作,做到层层合理把关。
强化运营管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构建运营管理体系。成立医院运营管理委员会,下设预算、资产、价格管理委员会,健全完善其组织框架体系和工作职责,结合医院运营目标和管理需求,组织开展了全面预算管控、固定资产清查和卫生材料专项治理工作。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成立了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青海省中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管理等各管控环节做了详细全面的规定,医院预算管理模式和架构基本建立。强化运营风险防控。持续修订完善廉政风险防控规则、内部控制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经济合同管理办法,规范流程,明确职责,加强监管,医院经济行为更加规范。规范开展运营分析。每月开展经济运营分析工作,财务、医务和医保三部门联动,实现业财融合,为临床科室运营管理提供意见建议。通过一系列举措,医院运营管理水平再上台阶,各项运营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精细化管理后勤外包服务。对后勤物资、保洁、安保、布草洗涤、职工食堂等外包服务设置考核指标,按月考核支付服务费,提高外包服务质量和水平。持续推进医保各项工作。落实177个病种实行按病种付费,遴选部分开展日间手术,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实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439项,申报中药配方颗粒剂及院内202种自制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深化人事薪酬改革构建新体制机制
建立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机制。2022年起,医院建立自主评审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机制,成立评审委员会,制定并下发评审办法和工作方案,现已顺利完成2021年至2023年度共计55名医务人员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完善绩效考核薪酬分配办法。不断完善工作奖励性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和考核细则,以绩效积点制对工作量进行考核,绩效考核体系更加合理,医院绩效水平持续提升,增强医务人员幸福感、获得感;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制定了中药饮片使用率、中医非药物疗法占比等中医药服务占比类等KPI考核指标,加大中医药服务力度,让中医药特色优势惠及更多高原群众。
加大技术创新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重点专科建设有序推进。两年来,新增肿瘤科、脑病科、骨伤科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科;肛肠科、肝病科、内分泌科、妇科、脾胃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纳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序列;肺病科纳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单位;内分泌科纳入国家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全院制定83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整理专科特色中医技术操作规范95项。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强化管理激励手段,对全院临床科室非药物疗法应用开展专项培训督导,并将中医特色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增加中医非药物疗法服务项目和场地规模,每年三伏天大力开展“冬病夏治”治未病工作,连续开展四届河湟膏方养生节,2023年度共开具膏方1599料,创历史新高。加强名医工作室建设力度。获批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人、省级名医工作室3人;依托医院现有工作室建设,收集整理名中医临床诊疗信息,出版4册学术经验专著,拍摄6位名医宣传片。深化专科联盟建设工作。先后获批妇科、肛肠科、肺病科、中医护理4个省级专科联盟,选派专家团队每周赴基层医院开展对口帮扶。信息化水平再上台阶。完善智慧医院服务,上线新版门诊医生站、电子病历病案首页质控系统、支付宝智慧医院平台,实现患者就诊预约、挂号缴费、医保线上支付、诊间医保结算、诊疗随访一体化诊疗新模式;通过电子病历四级复评审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实现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三项数据互通共享。完成医院中心机房整体搬迁升级改造,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环境。引进现代化医疗设备。先后投入8500余万元购置医疗设备1904台(件),其中50万元以上设备31台(件),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强化科技人才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健全完善青海省中医药研究院的架构和研究平台,聚焦高原中医开展研究工作。两年来,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立项各类科研课题36项、获批“三新”项目34项、开展院内科研课题47项,立项2项国家级课题项目,开创医院高等级课题研究先河;启动GCP备案工作,完成备案系统填报、机构SOP和伦理SOP。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两年来,获批人才项目27人;通过省外校园引才和省直事业单位招聘,引进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37人;加强省外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外派进修学习骨干人才61人;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口援青、中组部博士团、京青专家等项目平台资源,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专家15人,外派学习进修32人;推出了“青医”“青苗”“青师”三个人才培养项目,不断提升医院人才梯队建设水平。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深入推进。2022年被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被中国医师协会确定为“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门诊试点单位”,已遴选8个教学门诊试点,完成集中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培训、8个教学门诊试点及结业考核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常规工作。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筑医院发展基石
加强医疗服务与质量管理。重新调整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架构,形成三级管理体系;通过各科交叉互评、医务部门抽查督导等形式强化病历质量管理;成立病案管理质控科,专门负责医疗质控、DRG和病案管理工作;全院制定83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整理专科特色中医技术操作规范95项。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修订中医护理规范标准流程《青海省75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青海省中医院58个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常规》《青海省中医医院护理质量控制指标》《青海省中医院护理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汇编》4项;实施三级护理质控体系,持续开展每月督导检查和“改善护理服务,做有温度护理”质量专项考核;积极开展护理会诊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专科护理培训;连续举办四届全省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班。加强药事和耗材管理。每月对门急诊西、中药处方、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和住院抗菌药物病历进行监测、点评分析、通报;建立临床药师轮转机制,临床药师参与重症、急诊病人的特殊抗菌药物会诊和日常查房;每季度开展高值耗材的点评工作,通过点名通报、限期整改等方式加大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优化门诊诊疗服务和流程。开设了颈动脉斑块、慢性疼痛、中医男科等31个高原中医特色专病专科门诊;先后开设节假日周末门诊、夜间门诊、儿科非药物疗法门诊、便民门诊,方便更多群体就医。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青海省中医院门诊、住院次均费用、药品费用、卫生耗材费用、平均住院日等指标逐年下降,有效减了轻患者就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