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印发青海省2023年流感中藏医药防治方案的通知

时间:2023年03月27日 16:34 【字体:

各市、自治州卫生健康委,委属各医疗卫生机构,行业医院:

当前,我省各地春季流行性感冒多点散发,特别是由于流感导致的儿童发热患者呈增多趋势。为充分发挥中藏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显著优势和独特作用,针对本轮流感致病特点、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当前气候特点,我委组织中藏医药专家结合青海地域和发病特点,制定了《青海省2023年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和《青海省2023年流感藏医药防治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

             2023年3月27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青海省2023年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

 

结合青海地域特点和发病特点,研究制定《青海省2023年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指导流感感染者更好地运用中医药方法进行预防、治疗及康复。 

一、预防方案

(一)环境干预

使用芳香类药物,避秽化浊,净化空气环境。青海地区因空气湿度低,建议用中药湿蒸的方法,在净化空气的同时增加空气湿度。

     1.河湟防瘟熏蒸方:艾叶40g、苏叶20g、侧柏叶20g、薄荷20g、白芷20g、苍术10g。

用法:水煎湿蒸。

    2.河湟避瘟散:白芷、佩兰、薄荷、丁香、苏叶、冰片、艾叶、辛夷、藿香各等份。

用法:共研末制成香囊佩戴(过敏体质者禁用)。

(二)人群干预

     1.代茶饮:河湟扶正防疫袋泡茶饮方

基础方剂:生黄芪5 g、黄精3 g、西洋参3 g、陈皮3 g、芦根3 g、生甘草1 g、玫瑰花2 g、菊花1 g、枸杞子2 g。

服法:前6味切薄片,每日一剂,水泡代茶饮,少量频饮。

    适宜:人群普遍适用。尤其适用于体虚易感人群。

    2.流感1号方

基础方剂:天冬20g、制远志10g、木蝴蝶10g、炙山萸肉10g、炒白术16g、白芍10g、白薇6g、炙桑白皮16g、玄参10g、炙甘草6g、清半夏10g、柴胡20g、黄芩16g。

服法:每日一剂,水煎20分钟,连服5—7天。

适宜:人群普遍适用。尤其适用于咽喉肿痛、燥热相兼、心烦不寐人群的预防。

3.河湟预防方

基础方剂:生黄芪15g、白术10g、防风6g、荆芥6g、羌活6g、芦根20g、玄参10g、陈皮6g、炙甘草6g、红景天9g。

服法:每日一剂,水煎20分钟,频饮,连服5—7天。

适宜:人群普遍适用。尤其适用于体虚易感、周身酸痛人群。

4. 玉屏风颗粒:每次5克,一日三次。适宜容易体虚感冒、自汗恶风者预防服用。

(三) 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

1.功法锻炼:太极拳、八段锦等。

2.穴位按摩

(1)按揉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虎口,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在穴位上操作,右手拇指按揉左手合谷,左手拇指按揉右手合谷。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拇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在两侧合谷穴上按揉持续时间各约3—5分钟,每天早晚各做1次。

(2)揉擦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操作方法:采用擦法操作,左手擦左侧,右手擦右侧。先擦热双手,握空拳,以两手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紧贴于鼻梁两侧,上下摩擦;或以中指指腹上下摩擦。上下一次为一拍,可做4个八拍或以发热为度。每天早晚各做1次。

(3)按揉风池穴

       

位置:风池穴位于后枕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操作。双手放在头部两侧,掌心对着耳朵,双手拇指分别按在两侧的风池穴上。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手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

3.饮食有节

每日三餐规律进食,饮食宜优质蛋白易消化,食物多样,保证谷类、优质蛋白质类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多饮水。如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药食两用食品辅助治疗,如熬茶、藜麦、蕨麻、生姜、萝卜、山药、薏米、藿香等。

药膳:蕨麻枸杞藜麦粥

组成:蕨麻、枸杞、藜麦、百合、小米等。

用法:蕨麻用温水泡20分钟,百合掰成小块。将所有原料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烧开后调成小火炖煮30—40分钟,待稍微粘稠,温食。

4.起居有常

作息规律,夜卧早起,保障充分睡眠。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和室内温度,注意防寒保暖和节气保健。应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

5.劳逸有度

运动和休息适度,可适当运用中医功法锻炼,或根据个人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6.情志畅达

应保持愉快心情,切勿发怒,顺应自然规律,不厌长日,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二、治疗方案

(一)成人治疗方案

1.症见发热、恶风寒、肌肉酸痛、咽干咽痛、乏力、或鼻塞流涕、或咳嗽者。宜疏风解表。

    推荐春季流感协定治疗处方(流感Ⅰ号方):

    天冬20g、制远志10g、木蝴蝶10g、炙山萸肉10g、炒白术16g、白芍10g、白薇6g、炙桑白皮16g、玄参10g、炙甘草6g、清半夏10g、柴胡20g、黄芩16g。

服法:每日一剂,水煎20分钟,连服5—7天。

适宜:人群普遍适用。尤其适用于咳嗽咽干、咽喉肿痛、燥热相兼、心烦不寐。

    选用中成药,如抗病毒合剂(院内制剂)、疏风解毒胶囊(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感冒疏风胶囊(片、颗粒)等。

2.症见咽痛明显,发热、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者。宜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推荐春季流感协定治疗处方(流感Ⅱ号方):

柴胡26g、知母30g、生石膏30g、山药30g、甘草6g、党参10g、白前16g、炙枇杷叶16g、炒杏仁10g、大贝母16g、炒苍耳子10g、辛夷花16g、桔梗6g、清半夏10g。

服法:每日一剂,水煎20分钟,连服3天即可。

适宜:人群普遍适宜。尤其适用于高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

选用中成药,如抗病毒合剂(院内制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银翘解毒颗粒等。

  3.症见咳嗽明显者,宜服用具有宣肺止咳功效的中成药,如润肺止咳合剂(制剂)、急支糖浆、宣肺止嗽合剂、通宣理肺丸(颗粒、口服液)等。

  4.症见乏力、伴胃肠不适如呕吐、腹泻者,宜服用具有化湿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等。伴便秘便干者,可服用防风通圣丸(颗粒)。

5.症见鼻塞流涕明显者,宜服用具有解表通窍功效的中成药,如鼻窦炎口服液、散风通窍滴丸等。

(二)儿童治疗方案

1.风热犯卫证

症见:发热,咽痛。苔白,脉浮数。治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推荐用药:金银花6g、连翘6g、牛蒡子3g、桔梗3g、桑叶6g、菊花6g、柴胡6g、黄芩3g、石膏16g、知母3g、山楂10g、甘草3g。

服法:每日一剂,水煎15分钟,三日量即可。

适宜:建议3 岁以上儿童服用。伴咽痛声嘶者,可配用小儿清热合剂(院内制剂)、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伴食少腹胀、口臭、大便秘结者可配合使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2.痰热阻肺证

症见咳嗽,有痰,伴喉间痰鸣。苔黄腻,脉滑数。治以宣肺祛痰止咳。

推荐用药:桑白皮10g、大腹皮10g、紫菀10g、炙麻黄3g、苦杏仁10g、陈皮6g、厚朴6g、浙贝母10g、荆芥10g、前胡10g、炙百部9g、桔梗3g、山楂10g、甘草3g。

服法:每日一剂,水煎25分钟,六日量即可。

适宜:建议3 岁以上儿童服用。痰多者,可配用小儿消咳合剂(院内制剂)、鲜竹沥口服液;纳差少食,大便偏干者,可配用小儿消食合剂(院内制剂)、健胃消食片(小儿);鼻塞,甚则鼻衄者,可用海盐水冲洗鼻腔,并用鼻软膏(院内制剂)涂鼻。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冷饮、肥甘厚味;多饮水;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新鲜;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考虑儿童体质特殊,病情变化迅速,宜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或使用,出现病情变化的需及时就医。

(三) 重症、危重症治疗方案

1.热毒壅肺

症见:高热咳嗽,喘促气短,少痰、无痰,头身疼痛,或伴心悸,烦躁不安,大便秘结或便滞不畅,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通腑。

处方:麻杏甘石汤和白虎汤加味。

方药:炙麻黄10g、杏仁15g、生石膏40g(先煎)、滑石30g(包煎)、知母10g、山药15g、生大黄6g(后下)、全瓜蒌30g、黄芩10g、芦根30g、生嗮参15 g(另炖)、生甘草 6g。

加减:持续高热不退加羚羊角粉0.6g分2—3次冲服,安宫牛黄丸1丸,一日2次口服;便秘腹胀甚者加枳实10g、厚朴20g、芒硝6g溶化;热毒甚者加虎杖20g、白花蛇舌草30g;喘促气短加重者加西洋参10g、麦冬30g、五味子6g。

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2.内闭外脱

症见:神识昏蒙、表情淡漠,口唇爪甲紫暗,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舌红燥无津或红绛或暗淡,脉细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处方:参附汤加味。

方药:人参15g(另炖)、制附片10g(先煎)、麦冬30g、山萸肉15g、五味子15g、生大黄8g(后下)、水牛角30g(先煎)、地黄15g、牡丹皮15g、干姜10g、生甘草6g。

中成药:可选用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注意事项:感染流感的患者,一般在出现症状后,建议居家休息,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以避免传染。治疗重点是缓解发烧、咳嗽等流感样症状,但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发展为重症的倾向时,应及时就诊。对于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或肥胖者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更应密切观察,如发生可能发展重症倾向时,应尽快就医、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及规范性治疗。

 

三、康复方案

(一)中药康复

1.症见:气短、多汗、胸闷、心悸、干咳者,宜服用具有补肺益肾功效的中成药,如洋参虫草胶囊(制剂)、参蛤纳气合剂(制剂)、生脉饮等。

2.症见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者,宜服用具有健脾和胃功效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参芪口服液、香砂六君丸等。

3.症见失眠、焦虑、抑郁者,宜服用具有养心安神功效的中成药,如加味逍遥丸、百乐眠、舒肝解郁胶囊等。

4.症见身疲乏力,口咽鼻干燥,气短者,宜用参麦煎(院内制剂)、洋参虫草胶囊(院内制剂)等。

5.症见胸闷气短,乏力,动则气喘,咳嗽,少痰者,宜用参蛤纳气合剂(院内制剂)、参蛤河车胶囊(院内制剂)、肺心夏治丸(院内制剂)等药。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康复

1.艾灸疗法

  

   

常用选穴:大椎、肺俞、上脘、中脘、膈俞、足三里、孔最、肾俞等。

方法:大椎、肺俞与膈俞(或中脘与上脘):用温灸盒灸30分钟;足三里或孔最或肾俞:清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 频次:每日1次。选用艾灸疗法时,一般隔2天施灸1次,每穴灸10—15分钟,持续2周;症状明显可交替选用不同穴位每天施灸,5次后休息1—2天,然后继续施灸5次。10次为1个疗程。

2.经穴推拿   

(1)穴位按摩:太渊、膻中、中府、肺俞、肾俞、大肠俞、列缺、中脘、足三里等,咳嗽、咽痒、干咳者,可加少商、尺泽等。

   

   

                

方法:以大拇指放置于穴位上,拇指指腹触摸皮肤并稍加按压,小幅度的环转按揉腧穴,以产生酸胀温热感为佳,每次1—3分钟。

(2)经络推拿: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等。

       

        

方法:取坐位或卧位,均匀呼吸。用一手手掌大鱼际沿经络循行方向紧贴皮肤施力作直线往返快速摩擦,可两手掌交替进行,100—120次/分钟(每手摩擦 50—60 次/分钟) ,每条经络摩擦1分钟为宜。

3.其他方法

 体温控制正常后可使用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传统功法适当锻炼。

四、中医护理方案

(一)发热

1.恶寒重、发热轻

(1)火龙罐治疗:选择督脉、膀胱经、肺经、大肠经、腹部,每日一次。

(2)耳尖放血,放血量 5—10 滴为宜,可左右耳交替放血,第一天左耳、第二天右耳。

(3)耳穴埋豆:主穴肺、气管、咽喉、大肠、肾上腺、皮质下、配内分泌、三焦、膀胱穴,每周两次。

(4)中药或热水足浴,每日一次。

(5)温通刮痧治疗:选择督脉、膀胱经、肺经、大肠经,每日一次。

2.恶寒轻、发热重

(1)刮痧治疗:选择大椎、肺俞、风池、风府、风门、肺经、大肠经,5—7天一次。

(2)耳尖放血,放血量 5—10 滴为宜,可左右耳交替放血,第一天左耳、第二天右耳。

(3)在大椎、少商、商阳 、曲池、尺泽穴放血,每次选 2—3 穴,每周一次。

(4)刺络拔罐治疗:选大椎、曲池、尺泽穴。

(5)耳穴埋豆:主穴肺、气管、咽喉、大肠、肾上腺、三焦、皮质下,配穴脾、肾、内分泌、屏尖、对屏尖穴,每周两次。

(二)咳嗽、咳痰

(1)耳穴埋豆:主穴肺、气管、咽喉、大肠、肾上腺、三焦、皮质下,配穴干咳无痰时可选择角窝中、脑干、镇咳、平喘、脾、肾等穴,痰多稀薄时,可选择交感、脾、肾穴,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暂不选择镇咳的穴位(角窝中、脑干、镇咳、平喘穴),每周两次。

(2)耳尖放血,放血量 5—10 滴为宜,可左右耳交替放血,第一天左耳、第二天右耳。

(3)火龙罐治疗:选择背部督脉、膀胱经,重点部位大椎、肺俞、胸部(天突、膻中、胸腺)、肺经、大肠经,每日一次。

(4)刮痧治疗:刮督脉、膀胱经、胸腺、肺经、大肠经,5—7天一次。

(三)乏力

(1)温灸治疗:神阙、中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天一次。

(2)耳穴埋豆:主穴:肺、气管、咽喉、大肠、肾上腺、三焦、皮质下,配穴:脾、胃、肾、心、疲消点,每周两次。

(3)火龙罐治疗:肺经、大肠经、脾经、腹部、足三里,每日一次。

(4)每日早晚各揉腹 10—15 分钟,双手叠加,以脐周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揉,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5)揿针治疗:少商、列缺、太渊、尺泽、孔最,每周两次。

(6)任脉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60分钟。

(7)脐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60分钟。

(8)艾盆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9)每天做八段锦、太极拳、慢走等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四)鼻塞、流涕

(1)面部火龙罐治疗,可重点做迎香、鼻通、四白、巨髎等穴,每日一次。

(2)面部刮痧治疗,可重点刮迎香、鼻通、四白、巨髎等穴,每周两次。

(3)用手指按揉双侧迎香、鼻通、四白、巨髎等穴,每穴1—3 分钟。

(4)耳穴埋豆:主穴:肺、气管、咽喉、大肠、肾上腺、三焦、皮质下,配穴:内鼻、外鼻、耳中、膀胱,每周两次。

(5)开天门,每日一次。

(五)咽干咽痛

(1)耳尖放血,放血量 5—10 滴为宜,可左右耳交替放血,第一天左耳、第二天右耳。

(2)在大椎、少商、商阳、曲池、尺泽放血,每次选 2—3 穴,每周一次。

(3)刮痧治疗:颈项部、胸腺、肺经、大肠经,5—7天一次。

(4)火龙罐治疗:选择背部大椎、肺俞、胸部(天突、膻中、胸腺)、肺经、大肠经,每天一次。

(5)耳穴埋豆:主穴:肺、气管、咽喉、大肠、肾上腺、三焦、皮质下,配穴:脾、肾、神门、扁桃体,每周两次。

(6)腕踝针治疗:双上1区。

(7)撳针治疗:少商、商阳、合谷、鱼际、太渊、尺泽、孔最、曲池等穴,每次辨证选 5—7 个穴位,每周两次。

(六)肌肉酸痛

(1)耳尖放血,放血量 5—10 滴为宜,可左右耳交替放血,第一天左耳、第二天右耳。

(2)刮痧治疗:督脉、膀胱经、肺经、大肠经及疼痛部位。5—7天一次。

(3)火龙罐治疗:选择督脉、膀胱经、腹部、脾经、疼痛部位,每日一次。

(4)耳穴埋豆:主穴:肺、气管、咽喉、大肠、肾上腺、三焦、皮质下,配穴:神门、脾、疼痛部位,每周两次。

(5)刺络拔罐治疗:疼痛部位。

(6)腕踝针治疗:根据疼痛部位选择区域。

(七)腹泻

(1)火龙罐治疗:腹部、脾经、胃经、三焦经,每日一次。

(2)耳穴埋豆:主穴:肺、气管、咽喉、大肠、肾上腺、三焦、皮质下,配穴:神门、脾、胃、直肠,每周两次。

(3)温灸器灸治疗:神阙、中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日一次。

(4)做任脉灸,每日1次,每次60分钟。

(5)脐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60分钟。

(6)艾盆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7)每日早晚各揉腹 10—15 分钟,双手叠加,以脐周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揉,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青海省2023年流感藏医药防治方案

 

    结合青海地域特点和发病特点,研究制定《青海省2023年流感藏医药防治方案》,指导流感感染者更好地运用藏医药方法进行预防、治疗及康复。 

  • 预防方案

(一)一般预防

1.饮食预防

饮食宜清淡,营养均衡、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辛辣刺激之品。

2.起居预防

(1)日常注意保持手卫生和咳嗽礼仪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2)在流感流行季,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

(3)居所定期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扶手等重点部位定期清洁与消毒。去公共场所或前往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4)老年人非必要不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养成戴口罩的习惯。

(二)药物预防

1.防瘟九黑散(药囊)

用法:可熏疗或佩戴药囊。

2.洛君玛丸(流感丸)

用法:2克,用60毫升开水浸泡 10分种,每次口服 20毫升,每日3次。孕妇及婴幼儿、老人遵医嘱服用。

3.防瘟熏香

用法:取熏香 3-4g 熏疗,每日3次。

(三)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

二、治疗方案

(一)初期:热疫未成熟期

临床表现:畏寒、寒战、头痛、肌痛、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1.赤汤颗粒   用法:3克,早上煎服。

2.筹罗更赛散 用法:2克,中午用温开水冲服。

3.七珍汤散   用法:1克,晚上用温开水冲服。

    4.佐沃杰巴散 用法:1克,晚上用温开水冲服。

(二)中期:热疫增盛期

临床表现:发热,部分可出现高热,体温达到39℃到40℃,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等。

1.洛采更赛散 用法:2克,早饭后用温开水冲服。

2.汤倩尼阿散 用法:2克,中午饭后温开水泡服。

3.格旺苟瓦丸   用法:2克,下午用温开水冲服。

4.十二味翼首散 用法:1克,晚饭后用温开水冲服。

(三)末期:热疫空虚期

临床表现: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

1.四味辣根菜汤散 用法:2克,中午用温开水冲服。

2.阿格杰巴散     用法:1克,下午用温开水冲服。

    3.赞丹杰巴散     用法:1克,下午用温开水冲服。

4.阿嘎索阿丸     用法:2克,晚上用温开水冲服。

5.巴桑曼玛丸     用法:7.5克,晚上用温开水冲服。

(四)儿童及婴幼儿推荐藏成药:

1.赤汤颗粒     用法:1克,早上煎服。

2.久协更卓颗粒 用法1克,中午服用。

3.三臣散       用法:1克,晚上服用。

婴幼儿可佩戴防瘟九黑散(药囊),洛君玛丸(流感丸)水泡后涂于鼻腔、口腔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电话:0971-8244534

wsjkw.qingha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1000001号-5 政府网站标识码:6300000021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