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年建设,海北鲁青中藏医康复医院即将正式投入运营。这标志着,海北中藏医药事业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年来,海北州以坚持中藏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藏医药事业为统领,依托全州特色藏医药产业优势资源,通过“1435”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医药传承创新、基层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和藏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藏医特色专科建设,着力提升藏医科研水平,做精做优中藏医馆,全州中藏医药服务普及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增质提效。
“一个协同共建机制”框架成型
在推进中藏医药事业发展中,海北切实加强全州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主管副州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扶持和促进海北州中藏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意见》,将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纳入对各县及各医疗机构的年度目标考核。同时,州卫健委与州发改、财政、人社、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建立了中藏药事业发展协同共建机制,将中藏医药服务提升工程列入全州发展规划;提出了中藏医药服务补助办法;实行鼓励使用民族医药的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民族医诊疗项目、中藏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降低报销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鼓励特色藏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加强对各级中藏医医疗机构的监管。分工明确、配合紧密、上下联动、监督有效的协同共建机制促进了藏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四级服务网络”健全完善
目前,全州有州级藏医院1个,县级藏医院2个,县级中医院1个;州县级二级综合医院5个,均设置中藏医科室、中藏药房,开展中藏医药服务。全州100%的乡镇卫生院、8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藏医药服务;共开设中藏医病床310张,中藏医病床占全州总床位比例为22%;从事中藏医药服务人员363名,占全州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3.42%。同时,鼓励有资质的藏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藏医在基层开设藏医诊所或个体行医,设置非政府办中藏医诊所24个,从业人员30名。基本建立了州有藏医院、县有中医院和藏医院、乡镇中藏医馆全覆盖、村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中藏医药或能中会西乡村医生的中藏医药服务体系。
“三类延伸服务”落地见效
——将藏医药服务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延伸
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开展健康教育、藏医体质辨识,0-3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藏医药技术进行健康管理,明确了藏医服务经费不低于单项经费的10%。

——将中藏医药工作向“治未病”延伸
州县级藏医院门诊各诊室采用藏医放血、艾灸、金针、按摩、拔罐等藏医特色疗法与口服藏药相结合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住院内科采用艾灸、热敷、油敷、下泻、涂擦、按摩等藏医特色疗法与口服藏药、西医辅助相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胆结石、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疾病疗效显著。同时,大力发展药物养生、外治养生、饮食养生、行为养生项目,使藏医药学在季节养生、日常养生、人群养生、疾病预防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使患者得到了藏医药“治未病”和康复治疗服务。
——将藏医药研发向“产业化”延伸
近年来,全州各级藏医院针对藏医药广阔的发展空间,按照“自采、自制、自用”的原则,不断加大药物炮制的研发力度,熔藏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于一炉,博采众长,形成了系统性和科学性兼具的民族药学体系,藏医药的生产配制方兴未艾,推动了藏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
“五项建设”初显成效
——中藏医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
五年来,州财政投入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资金近2亿元,年均增长12%。先后争取中央建设资金和援建资金2.8亿元,修建了州藏医院药浴综合楼、州藏医药制剂中心、门源县中医院门诊综合楼、门源县藏医药传承中心建设项目、祁连县藏医院业务综合楼、刚察县藏医院药浴综合楼、海晏县中藏医康复中心等一批基础工程。为州县级藏医院配备了CT、CR成像系统、多普勒彩超、500MA高频X放射机、高压氧舱、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均配备了中藏医常规诊疗设备。乡镇卫生院中藏医馆实现了全覆盖。投资130万元的门源县东川镇国医堂成为海北州第一个基层中藏医示范基地。目前,州藏医院、门源县中医院、刚察县藏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民族医院标准,祁连县藏医院达到二级乙等民族医院标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达标率达100%,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达100%。

——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
大力实施中藏医药人才素质提升项目,采取“请进来、派出去”“一对一”导师培训、师带徒等方式,加强藏医药专家、临床实用型人才和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人才结构得以优化。近五年来,全州先后选派100余名中藏医院专业人员和40余名乡镇卫生院藏医专业人员到省内外进修学习。全州中藏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达95%以上,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的中藏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00%。州藏医院院长仁青、刚察县藏医院副院长娘吉旦增分别于2007年、2014年被评为全省名藏医。
——藏医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持续推进州县中藏医院卫生体制改革,为州藏医院招聘37名同工同酬医务人员,人员工资由财政负担70%。以州藏医院为主体,联合祁连县藏医院、刚察县藏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藏医馆,组建了藏医学科联盟。学科联盟内通过建立“一对一”帮扶和“双向转(会)诊”机制,以及学术交流、技术推广、科研协作、人才培训等形式,实现联盟成员单位“共建、共享、共赢”,带动提升了全州藏医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大力推行岗位管理制、职务聘用制、竞争上岗制、公开考聘制和绩效工资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使各级藏医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更加顺畅,初步显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财政保障可持续”的改革成效。

——“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得到新加强
在州藏医院、刚察县藏医院、门源县中医院分别组建了“仁青名医工作室”“娘吉旦增名医工作室”“郭刚恒名医工作室”“仁青名医工作室”2019年评为省级名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成为海北州中藏医学学术传承平台、特色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平台,为全州培养了一批青年中藏医专家和临床学科接班人。创建了州藏医院药浴科、外治科、肝胆科,刚察县藏医院外治科,门源县中医院糖尿病专科等一批重点专科。州藏医院外治科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刚察县藏医院和祁连县藏医院的药浴科、外治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专科。海晏县医共体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藏医药发展支持,以甘子河乡卫生院藏医馆为试点,通过医共体专家下沉,引进藏医学专家等形式,甘子河藏医药特色专科、藏药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业务收入日均达到万元以上。
——藏医药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州藏医院先后发行了《海北藏医药》期刊,出版了《常见藏药方剂大全》和《常见藏药识别大全》2部著作。刚察县藏医院编制了《藏医适宜技术汇编》。刚察县藏医院建成集佛堂和藏医药展示为一体的藏医药文化展厅,收集了动、植、矿标本近400余种以及藏医药书籍近千余册,有较高的使用和保存价值,对藏医药的研究、整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各级藏医医疗机构深入推进“藏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通过免费提供系列体验式藏医服务、开展藏医药文化知识普及义诊咨询、健康讲座、基层中藏医师培训、发放科普资料等活动,让群众真正感受到藏医药健康服务“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2018年海北特色藏药浴及藏医药诊疗技术成功引入山东省临沂市中医院,临沂市中医院药浴保健中心、藏医馆和“仁青名医工作室”服务深得山东人民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