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水平和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的应用日益普遍和广泛。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外伤后大夫让拍X线片看看有无骨折,头晕头痛时让拍颅脑CT,就连体检中都有胸片(即胸部Ⅹ线)检查。
临床工作中遇到过不少患者对这些X线和CT检查心存戒备,觉得它们有辐射对身体有伤害。其实,合理、适度的上述检查对人体是安全的,不信?且听我一一道来。
▲辐射无处不在
你知道吗?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各种辐射的干扰。辐射按照来源可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
天然辐射包括铀系、锕系和钍系三个天然放射系中的核素;地壳中存在的除以上三个放射系以外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如40K(钾)、87Rb(铷)等;宇宙射线与大气源子核相互作用而产生的3H()、14C(碳)等放射性核素等,天然辐射遍布于我们的整个生活环境中,空气、食物和饮料中都存在着天然放射性。而人工辐射主要来源于医疗照射(也就是我们平时做的X线、CT)以及矿物开采、核动力生产、射线装置、核爆炸及核试验等,其中医疗照射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人工辐射源。
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
器官/组织 效应单次照射剂量阈值(Gy)
|
睾丸暂时不育 0.15
永久不育3.50~6.00
|
卵巢不育2.50~6.00
|
眼睛(晶状体)晶状体浑浊0.50~2.00
白内障5.00
|
骨髓造血功能抑制0.50
|
皮肤红斑(干性脱屑)2.00
湿性脱屑18.00
表皮和深部皮肤坏死25.00
|
全身全身急性放射病(轻度)1.00
|
在人类接受的各种辐射中,天然辐射所占比例最高,其所致公众的人均年有效剂量约2.4mSv,而医疗照射仅约0.4mSv。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辐射作用于人体,可能造成器官或组织的损伤,我们可以把它分为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两类。
1.确定性效应
通常受到的辐射是有最低值的,在这个值以下就不会出现有害效应,而高于这个值则损害肯定发生且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这个最低值在不同器官组织以及个人之间存在差异,上表列出了一些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
2.随机性效应
是指效应的发生概率与受照剂量成正比,但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辐射效应,它没有最低值,不管受照剂量的大小,都有可能会发生。比如辐射有致癌效应,接受辐射越多,癌症发生概率越高,但最终是否得癌症是随机的,有的人接受的辐射量很低却得了癌症,而有的人接收了不少辐射却可以健康终老。
▲个人剂量限值
根据GB11871-2002标准,国家对公众照射的剂量限值规定如下。
1.年有效剂量
1mSv;特殊情况下,如果连续5年内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年内的剂量可为5mSv。
2.眼晶状体的年当量剂量
15mSv。
3.皮肤的年当量剂量
50mSv。
但是需要注意,上述剂量限值不包括职业照射、天然照射和医疗照射。不能将上述标准套用到医疗照射的评判中!
▲医疗照射的剂量与安全
下面回归正题,看看X线和CT检查的射线剂量究竟有多大。
由于射线剂量受个体因素、医疗设备、检查方法/部位、投照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预知具体某一次检查的剂量。不过可以参考国家给出的一些剂量指导水平,对X线和CT检查的射线剂量有初步了解。
事实上,X线和CT检查的照射剂量远低于产生确定性效应的最低值,其对人体的影响一般属于随机性效应的范畴。同样会产生随机性效应,很多人并不惧怕乘飞机高空飞行时受到的辐射,却对X线和CT检查谈虎色变,这种过度的担心真的是没必要的。上文曾经提到,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与受照剂量成正比,因此医疗活动也在努力地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照射、在不影响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照射剂量,以降低有害效应的发生率。比如,大夫会根据患者病情权衡利弊,决定是否进行放射检查和具体的检查方法;检查时会对受检者的非检查部位进行屏蔽防护(比如保护性腺);医生会按照规范的流程和方法操作检查设备等,而检查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参数在不断优化,比如低剂量CT的发展就明显降低了CT的辐射剂量。
▲磁共振成像有辐射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更好地诊断各类疾病,磁共振成像(magnet resonancemnR)检查,也就是俗称的"核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方面使用多年的X线片和CT检查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都是使用X线进行检查,所以存在着电离辐射的风险。但是对于MRI,非专业人士就不怎么熟悉了。MRI到底是什么?做MRI到底安不安全?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大家一定非常关心。
1.MRI究竟是什么
MRI的中文全称是磁共振成像,从字面上就可以把这个检查拆解成3个部分磁、共振、成像。简单来说,就是在磁场中,让受检者身体里的原子(主要是氢原子)发生共振,然后接收这个共振的能量进行成像。
磁就是指磁场,只有在一定强度的磁场中,设备才能接收到这种共振的能量。所以磁共振设备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就是一块巨大的磁铁。根据设备不同,磁铁的种类和强度也不同。目前我们医院所采用的设备是1.5T和3T的。为了进行成像,在检查过程中,磁场还会发生变化。
共振是一个这个检查当中关键的一环。把两个相似的音叉相互靠近,敲打其中的一个音叉,它发出一些能量,使得另一个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这就是共振。在磁共振成像中,发生共振的就不是音叉了,而是在身体内无处不在的氢原子。和音叉相似,磁共振设备发出一些能量,使受检者体内的氢原子发生振动。
共振发生后,磁共振设备就不再发出能量,就像音叉的声音会逐渐变小,氢原子也会逐渐停止共振,把能量释放出来。为了接收这种能量,我们会在受检者要检
查的部位放一个线圈,之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数学运算,得到我们看到的磁共振图像。
所以,在MRI检查的过程中,对人体发生作用的,是磁场和产生共振的能量脉冲。
2.MRI究竟安不安全
前面已经说过,在MRI检查过程中,磁场和能量脉冲会对人体发生作用,究不安全呢?
首先要强调的是,在磁共振检查中,依靠的是磁场和能量脉冲,不存在平片和检查中的X线,所以没有电离辐射。
我们先来看看磁场。所谓电磁不分家,在磁场中,人的心电图和神经电信号可能产生变化。心电图的改变主要表现为T波幅度加大,但不会引起心脏功能的异常,患者离开MRI检查室后,其心电图上所出现的改变也会消失,一般认为没有危险。讯速、大幅度的磁场变化可能会发生神经或肌细胞的刺激,引起肌肉发麻或不自主动,偶尔可诱发癫痫。但引起这些表现的最低值高于目前磁共振设备设置值的3倍以上,因此常规的磁共振检查不会引起这些表现。磁场还可能引起短暂的体温变化,这种变化极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计。
能量脉冲又如何呢?它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产热。产热的程度与脉冲的持续时间、能量沉积速率、环境的温度及湿度、患者的体温调节系统状态有关。目前的研究显示,常规的磁共振检查中的产热明显低于能引起人体最敏感部位损伤的最低值。
所以说,在常规的磁共振检查中使用的磁场和能量脉冲,对人体都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您有以下情况,磁场和能量脉冲就可能会造成伤害。
(1)体内或体外有金属或电子产品
(2)有文身者(文身的涂料里含有金属)。
(3)体温调节系统失调的受检者(如低体重新生儿等)。
3.做磁共振检查还会不会有其他危险呢
噪音大是磁共振检查的一个重要问题。
磁场在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明显的噪声。目前使用的磁共振设备产生的噪声一般在65~95分贝。虽然这个数值在安全范围之内,但会影响医患交流,增加受检者的恐惧情绪。
因此,对所有进行MRI的受检者,我们都会提供耳塞或耳罩,如此可以使噪声下降最高达30分贝。
在进行磁共振检查时,受检者要在孔洞中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有3%~10%的受者会因此出现紧张、恐慌等精神反应,甚至不能完成MRI检查。幽闭恐惧症是其中较为严重的反应。这些患者不能忍受狭小、局促的空间,会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出汗、颤抖、恐惧、窒息或濒死感等严重反应。对于这类受检者,如果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仍然无法克服这种反应,就只能放弃这项检查了。
所以说,在使用耳塞进行噪声防护之后,进行正常的磁共振检查对人体而言是非常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