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老年人主诉饭后出现头晕、乏力、犯困、黑矇,甚至心绞痛、晕厥、跌倒等情况。其实,他们的这些症状很多是由于餐后低血压所导致。餐后低血压多发生于老年人身上,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朋友们,更应该注意餐后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一、何为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是老年人常见而特有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血压较餐前明显下降,下降严重且急性者可出现黑矇、晕厥、跌倒,甚至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三餐中以早餐后的餐后低血压为著,其次为午餐。据国内外报道,餐后低血压的患病率一般在20%—70%,不同老年人群的患病率有很大差异,普通社区老年人群的发病率较低,高龄、住院患者及合并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群较高,个别报道可达80%—90%。
餐后低血压对老年人的危害非常大,可能导致老年人晕厥、跌倒、外伤、卒中、心绞痛、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及全因死亡增加等伤害,也降低了生活质量。
二、老年人餐后低血压有哪些表现
餐后低血压患者可有不同临床表现,大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轻者可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嗜睡、胸闷、恶心、跌倒、视物模糊,重者可出现晕厥、一过性黑矇、心绞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急性心血管事件。
三、哪些老年人易发生餐后低血压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瘫痪、多系统萎缩、阿尔茨海默病,以及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人易发生餐后低血压。
四、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的病因有哪些
多种因素可导致老年人易患餐后低血压。
(一)年龄:增龄导致血管弹性减退,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心脏功能减退,交感神经受损,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对血压调节能力减弱,故易导致老年人群发生餐后低血压。
(二)老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餐后低血压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是那些餐前基础血压不稳定的患者,或餐前血压高的患者,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越高,下降幅度越大。
(三)食物:高碳水化合物、膳食量大、进食热食,导致胃肠道及胰腺分泌多种激素,胃排空加速,胃血管反射减弱,胃肠道血管扩张,内脏血流增加,引起血压快速下降,容易导致餐后低血压。
(四)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低、消瘦的患者易发生餐后低血压。
(五)药物:老年人体弱多病,常服用一些心血管药(如降压药、利尿药)及抗帕金森病药物,这些药物可影响老年人的餐后血压。
(六)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老年人常常多病共存,如患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帕金森病等,也会对老年人的餐后血压造成影响。
五、如何诊断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的诊断标准为:
(一)进餐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大于或等于2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 =0.133千帕)。
(二)餐前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00毫米汞柱,而餐后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
(三)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
符合以上3条之一者并排除由其他原因导致的低血压(脱水、自主神经系统病变、药物等),即可确诊。
患者餐后血压最低值通常出现在餐后35~60分钟,部分患者可延长至120分钟。
六、老年人餐后低血压如何干预
目前临床上对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
(一)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可延长碳水化合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减缓胃排空速度,从而减少餐后血压的下降程度,有效率可达62.79%,安全有效,适用于合并糖尿病、肥胖的患者。
(二)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如维格列汀,可减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降低餐后血糖,改善餐后血压下降。
(三)奥曲肽:它可抑制血管活性胃肠激素的释放,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减少餐后内脏血流,对老年高血压以及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的患者有预防作用。
(四)咖啡因:为中枢腺苷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腺苷的扩血管作用,阻止内脏血管过度扩张,可减少无症状餐后低血压患者的餐后血压下降,如餐前饮400毫升绿茶。
(五)瓜尔胶:这是一种高纯化天然多糖,可减少葡萄糖的吸收,减缓胃排空速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及口服葡萄糖所致餐后低血压患者适用。
(六)其他:中药津力达颗粒对2型糖尿病餐后低血压报道有效。此外,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和交感神经活性类的药物等,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七、老年人如何预防餐后低血压
首先,应加强老年人血压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并做出预防。
(一)低糖类饮食。碳水化合物在胃中的排空速度最快,诱导胰岛素释放作用最强,容易导致餐后血压下降。建议混合饮食,改变膳食成分,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二)少食多餐,避免饱餐。可减少血液向内脏转移,从而降低餐后血压下降的幅度。
(三)避免过热饮食。最适宜温度40℃—45℃。
(四)避免进餐时饮酒。饮酒可致全身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五)饮水疗法。在基础疾病允许的前提下,餐前饮水 400毫升左右,可有效减少餐后血压下降幅度,尤其适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
(六)警惕降压药的不良反应。若有些老年人的餐后血压降低明确为降压药引起的,应及时去医院反馈给医生,以便调整降压药物的品种或用量。
(七)餐后运动。症状轻微的可在餐后20—30分钟开始,每隔30分钟进行一次适当运动,但应避免过急过快过猛的动作,不适合运动的老年人应处于休息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