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青海省卫生健康对口支援与东西部协作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过去15年我省在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工作中的实践举措、显著成果与重要进展。
一、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确立为西藏工作核心任务,强调以保障民生、凝聚共识引领发展,深化民族交往交融,筑牢边疆长治久安根基。青海作为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是祖国内地与西藏联通的战略枢纽,肩负维护边疆稳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使命。这里民族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样本,承担着彰显民族政策优势、巩固团结大局的重要责任。对口支援与东西部协作是青海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核心任务,也是推动高原地区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关键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全力推进。
2010年,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委组织协调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6省市以及辽宁省、沈阳军区部队医院与青海省建立对口援青机制。2016年,南京、无锡分别与西宁、海东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实现青海省两市六州医疗对口支援全覆盖。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建立“组队”对口支援模式,建立“6+1”帮扶机制(对口支援6省市支援我省6个自治州,上海中医药大学支援省中医院)。2022年3月青海省14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级医院纳入中组部“组团式”帮扶范围,2023年7月青海省6州人民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正式启动,目前,青海省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既有“组团式”支援、又有“组团式”帮扶的省份。
二、工作开展情况
十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和各支援省市聚焦项目、人才、新业务、远程医疗等领域,倾力开展资金、智力、技术和网络“四支援”,架起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提高了全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青海省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中央层面支持。15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财政部,通过安排约193.68亿元转移支付资金,为青海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援青工作会议两次在西宁召开,充分肯定“十四五”以来青海卫生健康援青工作成效。重点专科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自2010年起,中央财政大力支持青海省33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累计投入1.56亿元,有力提升当地专科医疗水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面,2021年青海省被纳入建设范围,2022年获批2个建设项目,通过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青海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重点人群服务与职业病防治。2010年,借助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投入财政救助金660多万元,为700多名经济困难家庭出生缺陷患儿提供救助;培养700余名医养结合从业人才,支持青海省培训老年医学科和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148人、骨干56人,全方位提升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能力。此外,中央累计投入660万元财政资金,在青海尘肺病患者集中乡镇(社区)建成11个尘肺病康复站。医改支持与资金保障。2019—2024年,财政部下达8.37亿元,支持青海提升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24年,西宁市入选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将在未来三年获得5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为持续深化青海医改、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对口支援省市层面支持。各支援省市以精准帮扶为核心,多维度发力,全面推动青海省卫生健康事业提质增效。资金投入强根基。各支援省市累计投入约25亿元资金,精准投向青海基层医疗卫生项目,有效填补了当地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夯实基层医疗服务根基。医疗技术帮扶提水平。各支援省市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累计达1019项。通过现场指导、远程医疗等多元形式,将先进医疗技术输送至青海,显著提升受援地区医疗服务水平。人才培育增动能。各省市聚焦智力帮扶,精心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选派60余名领军人才担任青海省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领导职务,引入先进管理理念;6省市共派出约1046名医疗人才开展支援,通过“传帮带”模式,培养出约24649名技术骨干。同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多渠道加强人员培训,推动受援医院人才素质与学科建设双提升。信息赋能促共享。各支援省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优质卫生资源,与受援医院搭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广泛开展远程会诊、手术指导及医学教育等智慧援建项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题。帮扶模式再升级。自2022年起,6省市支援医院组织专家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模式,重点支援帮扶我省6州人民医院和14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医院,实现人才、技术、管理资源的精准对接。此外,自2009年起,从辽宁、部队医院结对帮扶,到多批次派出医疗队实现全省县级医院帮扶全覆盖;2021年至今,辽宁、江苏55家三级医院以“组团式”支援模式,对青海省60个县级医院开展深度帮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基层,全方位提升青海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三、工作开展成效
十五年的全方位支援帮扶,青海省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历史性伟大跨越,各项成果显著。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卓著。青海省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从2.8万人增长至7.3万人,增长率达157.8%;执业医师数量由0.98万人攀升至2.17万人,增幅达121%。高层次人才(副高以上职称)占比达28.6%。通过“师徒传承工作室”“名医工作室”等平台,成功培育137名本土学科带头人,为医疗事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医疗服务能力大幅跃升。医疗机构床位数由2.0万张增至4.6万张,增长128%;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从1.07人提升至3.64人,增长率高达236%。乡镇卫生院达标率从23%跃升至91%,基层首诊率达68%,县域内就诊率突破82%,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从69.96岁(2010年)延长至74.8岁。包虫病筛查覆盖率达98.3%,手术救治成功率达92%,患者五年生存率提升至78%。急救急诊能力显著增强。20家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医院“五个中心”已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逐步形成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极大提升了突发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为基层患者生命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如今,青海6州全部建成三级医院,这一里程碑式突破,标志着青海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质的飞跃。这不仅是对口支援政策在雪域高原结出的累累硕果,更是践行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权益方面的显著优势。
四、下步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重点工作
(一)持续推动青海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把握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的有利契机,坚守不发生规模性因病返贫致贫的底线,以满足青海省各族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的就医需求为根本导向,持续加大精准帮扶力度,深入推进新时代卫生健康援青工作。
(二)强化6州医疗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更多基层医疗人才前往支援省市进修学习。积极探索多元引才育才路径,加强与外省市知名医学院合作,开展医学人才定向培养项目,争取增加对青海地区的招生倾斜。持续推进大学生村医计划及并落实好编制,加强大学生村医培训,提高州县执业(助理)医生持证率。
(三)夯实“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根基。将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信息接入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指导各级公立医院做好数据对接与传输工作,为健康青海建设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全面完成全省120急救车单北斗导航设备的改装配置任务,切实提升急救车调度与应急救援的精准度和效率。做好5G+AR智慧云诊疗应用试点工作,并积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将云诊疗智慧辅助诊疗应用推广至市州、县、乡、村医疗机构,助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四)深化中央层面“组团式”支援机制。在中组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战略指导与资源统筹下,做好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委管医院支援青海省省级医院。通过管理经验植入、学科共建、技术下沉等多元路径,全面提升省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与区域辐射效能。同时,借助政策支持与资源统筹调配,为青海省尤其是6州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提供强有力支持,加速各级各类医院发展,带动全省医疗服务水平高质量发展。加强协作,援受双方共同开展高原医学研究,推动健康青海建设,服务高原群众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相关部委的政策引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部署高位推动下,在各支援省市的无私援助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全力推进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锚定“健康青海”目标,深化协同创新,推动我省卫生健康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