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新闻发布之十八——我省高原医学研究工作进展及成效情况介绍

时间:2024年06月18日 11:30 【字体:

我省高原医学研究工作,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对外来铁路职工开展保健服务。1984年,青海省高原科学医学研究所成立,成为高原医学研究工作里程碑式的转折点。2024年,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正式组建,实现了高原医学研究工作的政策性、系统性、规模性跨越。三个关键节点,近七十年的探索实践,高原医学研究形成了以高原病、高原性疾病、传染病、地方病等防治需求为基础,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的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基础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研究体系逐步健全。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高原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以及各研究机构的成熟发展,促使政府发挥指挥棒作用,在统筹协调上下功夫,不断加大对高原医学研究的政策倾斜,通过建全运行机制和管理机构、明确专业领域划分、加大重点领域和重大课题攻关投入等,逐步形成了契合我省实际,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高原医学研究体系。目前,我省拥有高原医学、医学基础教育、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平台40个,有高原医学相关重点实验室21个,其中国家相关部委实验室8个,省级实验室13个;拥有我国第一个4600米高海拔可可西里野外高原医学现场研究基地和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

二是基础研究建树颇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带领下,原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建成了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省级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拥有世界最大的高、低压氧舱,填补了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科研领域的空白,构建起高原生存安全的科学体系。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被中国医师学会授予中国十大医学泰斗称号。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立足青藏高原生物科学研究,在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藏药现代化与特色生物资源持续利用,高寒草地的健康与生物等方面取得较多研究成果。拥有5个教学科研团队的青海大学医学部则致力于高原相关疾病发病机制、高原特色中藏药基础研究和青藏高原盐湖微生物资源的医学应用以及新药开发工作,建成了青藏高原第一所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设立了高原医学硕士、博士学位点,为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青海藏医药研究机构形成五位一体研究平台,组建了文献研究、炮制研究、分析检测、临床制剂研究等九个基地。青海省藏医院藏医药浴疗法和藏医放血疗法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院被列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药浴疗法”“藏医放血疗法传承基地,研发的多种药物和健康产品已广泛应用临床和保健。此外,以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为主的省级各医疗单位也积极发挥效能,在开发红景天等抗缺氧药物,包虫病诊断及疗效评价研究方面,步履已走向国际舞台。值得一提的是,202391日,《青海省包虫病防治条例》正式颁布施行,青海成为全国首个就包虫病防治工作进行单独立法的省份,以包虫病防治小切口推动解决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问题的立法思路,确保包虫病防治工作规范化、法治化,筑牢了新时期包虫病防治体系的法治基石。这些机构在各自领域独立发展的同时,又相互合作,携手并进,逐步构建起以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为载体,以青海大学医学部、省人民医院等为依托,以国内外多部门多机构为合作联盟的“1+5+N”科研合作体系,推动高原医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三是转化医学积极推进。在转化医学方面,制定出台《关于推动高原转化医学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由4位院士和47名国内高原病、转化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分领域组建高原病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10个研究团队和43个研究小组,围绕高原转化医学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推进路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其中藏药红景天、高山辣根菜、蔓菁等单味药和70味珍珠丸、25味珍珠丸等抗缺氧、抗疲劳、慢性病治疗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高原医学研究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此外,省医疗保障局、省卫生健康委、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制定印发《青海省藏(蒙)医医疗机构制剂医保目录》,将492种藏(蒙)医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藏(蒙)医医疗机构制剂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极大方便了参保群众特别是基层农牧区群众对临床民族药制剂的使用需求,减轻了群众负担,惠及民生。

四是国家支持进一步加强。国家相关部委高度关注支持青海高原医学研究,相继在我省建设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示范基地5个,支持我省申报区域医疗中心、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等建设项目,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等4家医院共同支持我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工作。

五是人才软实力更加突出。目前,我省拥有一批有较高水平的高原医学研究机构和经验丰富的专家人才团队,以吴天一院士为代表的高原医学各领域专家共55人,其中7人在国际高原学术组织任职,相关团队研究人员达150余人。青海大学医学部拥有教育部高原医学重点学科,设有1个内科学(高原医学方向)博士学位和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藏医院、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海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人民医院、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等设立了5个高原医学博士工作站;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资格,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00余名,其中医学博士156名,95%的毕业生均扎根高原,投身高原医学事业。在校硕士博士生1500余名;青海大学藏医学院设有1个藏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青海大学医学部、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自成立以来累计培养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近5万人。同时,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及部分职业教育机构在药学、运动医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专业领域也培养了大量高原医学相关专业人才。

六是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高原病医治方面,针对高原反应的不同症状,研发出含有红景天等高原特有植物成分的药物,有效缓解缺氧状态,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在高原病临床诊疗技术方面,针对急性轻型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以及慢性高原病,均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诊疗实践;在高原运动医学方面,通过高原训练,深入探索运动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生理变化和运动能力提升机制,为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高原康养探索方面,利用高原特有的低氧刺激和微高压氧舱等技术手段,开展高原康养医学研究和实践,让更多人享受高原地区的独特康养资源。

七是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按照国家要求,我省和西藏等地医疗机构成立了青藏铁路筑路大军医疗保障专家组,创造了建筑大军高原病零死亡的奇迹,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可。多年来,我省在涉及高原医学相关领域共申报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国际领先9项,国际先进40项。高原医学的不断发展为维护高原居民健康、经济建设、国防建设、高原旅游、高原体育训练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

八是多部编著药典享有国际声誉。藏医药浴疗法和藏医放血疗法等6项特色诊疗方法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系统疾病、胃肠疾病及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独到的治疗成效,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写了《藏医常见病临床诊断指南》《藏医疾病分类与代码》等藏医药临床标准和规范,整理出版了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藏医药文献《藏医药大典》。此外,涉及1616种病症、记载2258种方剂的藏医学著作《四部医典》,被翻译成英、德、蒙古、日本、俄罗斯等多种文字,先后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5)、《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8)和《世界记忆名录》(2023)。 

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青海高原医学研究已步入高歌猛进的阶段,各领域研究成效显著,科研成果丰硕,多个研究成果甚至填补了国际空白。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部署推动下,未来我省高原医学研究一定能够取得更为璀璨的成就,推动实现成果转换,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书写出健康中国更为亮丽的青海篇章。

近期,省政府将召开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启动仪式,首届高原医学研究大会也即将召开,届时省委宣传部将邀请各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我们期望借助媒体力量,把我省高原医学研究工作成效进展、优势宣传出去,共同营造良好氛围,共同助力我省高原医学研究工作不断发展壮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电话:0971-8244534

wsjkw.qingha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1000001号-5 政府网站标识码:6300000021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