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对加强我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工作调研。为认真贯彻实施《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充实完善组织机构,省卫生健康委于2018年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的心理使康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卫生,教育、民政,司法等部门专家组成的青海省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并成功举办了两届青海省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论坛,目前省心理卫生协会正在筹建中。2017年组织制订了《青海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卫生应预案(试行)》。2018年组织开展了青海省心理健康服务现状调研工作。2019年开展了西宁市城东地区心理咨询行业工作现状调研工作,申报了《青海省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西宁市儿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两项科研课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科普活动。利用多角度,多渠道向大众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和心理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广泛开展心理使康科普宣传教育。省第三人民医院派出心理科专家在青海广播电台花儿频道开展心理健 康知识宣传和讲解;与省干部保健局联合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及心理健康调查。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老年痴呆日”“三下乡”、中国医师节等活动,深入黄南州同仁县开展了“共享使康资源,共享和谐家庭”大型宣传义诊,在湟中县土门关镇贾尔藏村开展登门入户、义诊帮扶、健康宣教;在西宁市武警一支队驻地开展“健康服务进军营活动”,对部队基层干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培训和讲座,为赴布隆迪援外医务人员及省医院、省中医院、市一医院、市二医院等职工开展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心理咨询辅导。与西宁市城东区总工会协作开展职工群众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大篷车进杜区”活动,为13个社区的职工居民进行了心理咨询辅导和科普宣教。
(三)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近年来,在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青海省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增设了玉树州第三人民医院及海东市人民医院精神科为心理健康服务,各级综合医院已有45家建立了精神或心理科门诊,省第三人民医院于2017年11月被国家批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专业基地、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定点医院。已完成157名全科现范化培训学员和16名精神科转岗医师的培训,完成乡镇卫生院105名增加精神科执业医师培训。积极开展基层业务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累计培训2700余人次。加强院校精神科学生的培养,省第三人民医院作为青海大学医学院和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每年完成2000余人次的理论知识和实习教学。
(四)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青海省心理咨询中心为省级特色专科、心理科、心理测验室为省级重点学科。近几年逐步开展了阅读、音乐、手工艺术、沙盘、生物反馈、体感音乐催眠放松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各类心理治疗业务和方法。2017年开通24小时心理健康服务热线,目前已为5350余人提供了咨询服务。现已形成集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教学实习于一体,科学规范的心理卫生体系。
(五)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其未来人格发展,近年来,不断加大儿童青少年心理使康服务工作。为遭受校园欺凌、暴力的儿童青少年开展心理干预治疗,帮助这些儿童青少年提升心理韧性,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开展“彩虹计划·父母帮”活动,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帮助和辅导,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开展青少年自我认识成长团体活动,使青少年发据自我成长的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减少人际交往障碍,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与省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省交通职业学院、 青海民族大学合作开展“5·25心理健康进校园”活动,使青少年提升发掘自我心理潜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建立了大学生精神、心理医疗转介绿色通道,确保为青少年提供及时有效地心理健康服务。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方位开展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精神障碍防治知识,消除患者的病耻感,提升患者和家属主动就医意识。倡导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呼吁全社会广泛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对心理和精神获病尽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二)加强能力建设。认真落实精神卫生“十三五规划”和《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加快各级综合医院精神或心理科门诊建设工作,做好心理健康人才培训,提升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诊疗、干预水平。
(三)做好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结合工作实际针对职业人群工作压力大,学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不稳定,老年人孤独烦躁,残疾人、刑满释放人员心理失衡等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的不同诊疗需求,开展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
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王鸿 联系电话:0971—8239004
青海省卫生健康委
2019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