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杰才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近几年我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一)不断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2011年—2018年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9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所。筹措资金2730万元,在121个偏远乡镇卫生院建设235套职工生活周转房。按每个卫生院50万元的标准填平补齐彩超、整体实验室等基本诊疗设备,配发急救车、流动医院服务车。全省91%的乡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建设目标,村卫生室达到98%。加强基层中藏医馆建设。在基层着力打造中医堂、国医馆、藏医馆,满足各族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全省共建设中藏医馆146个,95.56%的乡镇卫生院和76.94%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藏医药服务,深受群众欢迎。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依托项目,投入1.13亿元,为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实现100%的乡镇卫生院,70%的村卫生室业务流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上线使用率达到85%。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累计投入1.3亿元,全省98%的村卫生室建筑面积达到40—60平方米,为65.6%的村卫生室配备了出诊急救包、观察病床、诊察床、血糖仪等诊疗设备。2016年投入2317万元,为1989个村卫生室配备健康一体机,占村卫生室总数的45.9%。
(二)扎实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一是稳步提高村医待遇。从2011年起,将村医补助由每年每村卫生室5000至6000元提高到10000元。2017年在原有补助的基础上,对村医补助再增加5000元,达到人均15000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40%划拨给村医,全省村医年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1.6万元以上提高到2017年的2.3万元以上,至少提高了0.7万元,人口密集地区村医年均收入达4万元以上。采取政府补助方式,鼓励村医参加新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省95.1%的村医参加了100元至2000元不同水平的新型基层养老保险,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安排村医参加了职工养老保险。二是初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从2016年起,实行老年乡村医生生活补贴政策,每年投入4000多万元对年满60岁的离岗老年乡村医生,根据实际服务年限,按每满一年每月给予20元的生活补贴。建立老年村医的养老服务政策,将60岁以上老年村医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范围,其中:居家和入住养老机构的生活困难老村医,每人每月分别按150元和500元的标准提供养老服务,解决了老年村医老有所养问题。
(三)着力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公开招录和订单培养相结合,2011—2016年共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聘医学毕业生2111名。招生、培养基层订单定向医学生1350名。2016年起,实施面向村卫生室三年制中高职乡村医生免费订单定向培养项目,每年招生400人,连续招生8年,培养3200名医学专业技术人员。2016-2018年共招生1020名。加大基层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力度。安排全科医生转岗培训1175名,招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150名,累计培训县、乡、村级卫生管理和技术人员6.67万人次。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服务能力弱。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三大职能难以并重,尤其是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不同程度萎缩,大医院人满为患和基层医疗机构利用不足的问题并存,究其原因:一是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多、任务重、要求高、考核严,并与绩效挂钩,重公卫轻医疗现象普遍。二是人员“虹吸”,削弱了基层能力。州级医院抽调县级医院人才、县级医院抽调乡镇卫生院人才的“虹吸”现象,基层卫生服务能力难提升。
(二)基层基础设施落后。由于我省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财政投入有限,导致目前农牧区仍有36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尚未达标,35%的村卫生室基本诊疗设备配备未达标,在城市社区,已建成的2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标准化的仅占38.46%。
(三)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稳定。乡镇卫生院普遍缺乏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中医民族医和医技人员。突出问题是晋升职称难、职业发展空间小、人才引进难、留不住,青南地区尤甚。
(四)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滞后。一是由于财政投入有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业务信息系统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硬件设施缺乏。二是卫生信息化管理与技术专业人员多为兼职,专业素质不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低,专业人才队伍尚未建成,制约着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三是远程医疗系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等建设滞后,制约着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能力提升和签约服务履约。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继续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落实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财政补偿机制。逐步落实绩效工资政策,抓住医保资金支付方式改革的有利时机,切实发挥医保资金的调控和支撑作用,完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引导群众在基层解决常见病、多发病,使分级诊疗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医疗机构、医保和群众多方共赢。
(二)全力做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做好基层人才培训项目。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积极推动乡村医生实行“乡聘村用”,动员和组织乡村医生积极参加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进一步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启动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深入开展 “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作为重点,明确功能任务、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业务管理、完善综合管理,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软件”标准化建设。通过3-5年的建设,力争使全省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达到基本标准,部分能力强的达到推荐标准,基层服务能力尤其是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稳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构建优质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基层综合改革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深化县级医院和基层的协作联动,同步推进人事、薪酬、医保等激励机制改革,打破束缚基层发展的政策瓶颈,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整体绩效,实现区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五)加快基层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推广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签约服务感受。
(六)争取政策支持,提升基层医疗人员待遇,调动积极性。联合省人社厅、财政厅制定印发《青海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合理核增绩效工资总量,逐步提升基层人员待遇,提高工作积极性。
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李萍 联系电话:0971—8251254
青海省卫生健康委
2019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