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引发抑郁?心理专家总结的4个“强心”建议,快收藏

时间:2020年05月29日 10:05 【字体:

   陷入负面怪圈,要及时察觉、干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麻烦或者挫折,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而长期沉溺消极情绪中却是很危险的状态。

  对于糖尿病这类慢病患者来说,由于疾病影响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保持敏感性。

  糖友以及家属可从这三方面入手,简单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

  观察患者的睡眠和饮食状态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焦虑抑郁,那么很多时候都会影响他的睡眠以及饮食。经常性的入睡困难,早醒,食欲不振或者阶段性的暴饮暴食都要注意。

  观察患者生活的是不是快乐,精力是不是充沛

  如果患者总是高兴不起来,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现在都失去兴致,总是感觉疲惫,提不起精神,就要高度怀疑是否同时出现了抑郁。

  观察这种状态对他生活的影响

  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虽然是有一些心烦,情绪不是太高,但时间不是很长,对生活没什么太大影响,那么可以借助运动、娱乐、与家人朋友沟通或自我调节等方式疏导不良情绪。

  如果已经严重的影响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则需要去正规的医院找专科医生及时就医。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有焦虑症或者抑郁症,那么治疗不只是治糖尿病,同时也要对焦虑症或抑郁症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这些心理疾病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心理疾病不解决,糖尿病控制就会很困难。”

  心身要健康,记住这4个建议

  1、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心理负担

  疾病对每一位患者都像一个“不速之客”,首先我们要学会接纳和理解这个疾病状态。因为每个人都会遇上不如意或者得各种各样的病,这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同时,要有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糖尿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通过控制和干预,延缓病程和并发症,照样可以长寿。

  患上糖尿病,有些病人毫不在乎,不当回事。既不按时监测血糖和服药,在饮食上也不注意;而有些患者却非常的小心翼翼,考虑自己身体状况和家庭未来的经济负担,特别的紧张,引发焦虑情绪。

 “这两种极端都不可取!”田红军建议,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心理上要接纳和正确认识糖尿病,行动上要严格管控生活方式,按时监测血糖和服药,只有这样才能正常去应对。

  糖尿病患者承受着身体、心理以及经济方面的多重负担。值得欣喜的是,国家医疗保障局会同财政部印发的通知,明确表示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也减轻了心理负担。

  2、合理平衡膳食,规律作息

  糖尿病患者饮食要均衡,并注意能量摄入应符合体重管理目标。每日所需热量45%~60%来自碳水化合物,25%~35%来自脂肪,15%~20%来自蛋白质。

  饮食可以多菜少肉,每天1斤蔬菜。烹饪时要尽量采用植物油,保证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限制盐的摄入每天控制在6g以内,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吃饭要细嚼慢咽。

  糖尿病人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生活节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糖尿病人很多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成年人一天要保证6.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3、加强运动,控制好体重

  运动本身就能激发人的人体的心理自愈能力。通过加强运动,可以减压和放松。例如挥拍运动,像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就是非常好的减压运动。

  此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等也可以让自己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心理状态。

  体重跟腰围同时增加的话,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超重或肥胖者要将BMI(体重指数)调整到24左右,或体重至少下降7%,并使体重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

  练哑铃、肌力训练带等抗阻运动能减少脂肪,促进肌肉增长,提高骨骼肌抗氧化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让降糖药物疗效更显著。

  4、学会排解情绪,多与他人沟通

  当患者产生负面的情绪时,要学会化解。

  可以通过参加户外运动以及放松训练,如练气功、听音乐等方式进行化解,或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也可寻求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主动与家人交流沟通,解决认知上的困惑。同时,主动付出帮助别人,也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电话:0971-8244534

wsjkw.qingha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1000001号-5 政府网站标识码:6300000021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