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很看重我的成绩。在家上课对我是一个挑战,父母盯得很紧,我特别紧张。该怎么调节心态?
答: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下面几个方法也许可以帮助你。
第一,通过错题分析、重温知识点等方式,提升对学习的可控感。
第二,设定一个个小目标,做切实的努力,达到目标时及时给自己鼓励或奖励。
第三,建立踏实感来消除紧张。比如上网课时,双脚坚定地踩在地面;做作业前,把桌子收拾整洁;写下自己的学习计划,做完一条划掉一条……
第四,跟同学、老师交流,努力探索上网课、在家学习的“别样风景”和“意外收获”。
第五,和父母多沟通,勇敢地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 疫情期间,父母经常在家发生争执,作为子女,我该怎么做?
答:新冠疫情让家庭成员之间的物理距离近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相互之间的摩擦会增加,发生争执在所难免。作为子女,应该怎么做呢?尽量不参与、不卷入,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第一,空闲时和父母单独交流,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要知道,交流是改善的第一步。
第二,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运动、听音乐,或者寻求支持,把你的感受告诉老师或好友,了解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得到帮助。
第三,请保持宽容。父母也有烦恼,会犯错。宽容父母的不完美,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当然,家长朋友应该以身作则,做好孩子情绪的“定海神针”,不将自身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共建和谐家庭。
3.之前把孩子送回老家,赶上了疫情,跟孩子很久没见了,虽然每天都有视频,但我还是担心孩子回来跟我生疏了,有什么好办法吗?
答:首先,察言观色。在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表情,是渴望的、无动于衷的、生气的还是害怕的?这可以增进我们对孩子的了解。
其次,身体力行。孩子不能回来时,多视频聊聊天;回来后,给他们拥抱,表达想念;花点时间陪孩子玩耍、看书。要知道,“做”比“说”更能将关心传递出去。
第三,知行合一。如果孩子表现出了生疏或厌烦,要耐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尝试去理解他们,并给予恰当的情感回应。
4.孩子无法安静地坐在一个地方,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只有玩玩具和电子游戏才能安静,他是不是有心理问题?
答:根据孩子的表现,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第一,如果是新出现的情况:回忆一下孩子首次出现问题的时间,之前发生过什么?之后产生怎样的影响?加深对孩子的了解,找到改变的钥匙。
第二,如果一直都这样: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和同龄孩子的差异等,了解他们的行为是否偏离了心理发展阶段。如果符合同龄人心理表现,可能家长需要调节自己的焦虑,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孩子的表现偏离了其心理发展阶段,那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采用个性化的治疗干预。
5.孩子在家学习,总是拖拖拉拉,我着急得不行,他却无动于衷,怎么催都没用,感觉要崩溃了,我该怎么办?
答:首先要明确是孩子拖拉还是家长太急。
如果是孩子的问题,先分析原因:是习惯还是新近出现的?是没兴趣还是周围诱惑太多?然后进行引导,比如早完成作业可以获得奖励。
如果是家长的问题:第一,可以选择让其他人去和孩子交流,沟通效果会更好些。第二,自行调整,觉察自己急躁时用数脉搏、做深呼吸、脑子里叫“停”等方式提醒自己,让情绪平静下来,然后观察其他人对孩子行为的反应。事后反思总结,看什么样的做法是最理性、合理的。
6.孩子上中学,在家上网课,我们家长又复工了。我有点担心,没人监督他会偷懒,网课学习效率不高影响成绩,怎么办?
答:第一,培养孩子规律作息。制定时间表,适时检查孩子作业。
第二,眼不见为净。换个角度想,其实这些真实的场面每天都在学校里上演,只是你没看见罢了。孩子们一样在健康茁壮地成长,该学的知识也都没落下。
第三,学会放手。不要总是紧紧地抓住孩子,有时松一点,会发现,原来孩子们完全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既然复工,就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吧。
7.孩子在家待久了,好习惯都不见了,该如何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好习惯?
答:第一,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生活作息表,合理安排作业和活动时间。
第二,增加计时性活动,例如计时速算和拼图等,让孩子在限定时间内,有紧迫感。
第三,营造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的环境。比如,让孩子在做作业时,把桌子收拾干净,无关之物放置妥当。
第四,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其年龄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五,奖惩结合。当孩子表现出色时,要及时表扬,调动积极性,建立良性循环;若孩子表现磨蹭,不要过多提醒,让孩子体验磨蹭带来的不良后果。
第六,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良好习惯做孩子的榜样。
8.复工后中午在单位吃饭,虽然和其他人隔开一段距离,但我还是很紧张,吃饭都没胃口了,我该怎么调整自己?
答:第一,了解自己吃饭没胃口的具体原因,是否活动过少、睡眠欠佳、在家吃太多、食物不对口味?还是确实一到单位饭堂就恐惧紧张?
第二,如是后者,通过官方途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范方式,判断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正确认知后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三,观察周围人的反应,判断自己是否过度紧张了。如是,当再次出现紧张情绪时,可以做深呼吸,给自己的不合理行为喊“停”,还可做尝试,挑战自己的回避行为,克服恐慌。
9.复工后每天会议不断,以前能应付的工作,现在觉得特别累,不知道什么原因?
答:第一,模式转换困难。很多沉浸在“悠长假期”模式的人心理和身体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节奏紧张的工作。
第二,抵触情绪作祟。高强度的工作难免使人产生抵触情绪和心理,并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第三,有“负性自动想法”。上级真的恨不得要我们24小时工作吗?是真实情况,还是仅仅自己的一个主观感受?
第四,恶性循环。白天工作做不完,压力大,焦虑情绪明显,影响睡眠,晚上休息不好,第二天精力下降,继续影响工作效率,导致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