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平安区五个“到位”推动“乙类乙管”措施落地生效

2023年02月07日 来源: 平安区卫生健康局

 为推动国家“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在平安区落地生效,确保全区在疫情防控新阶段医疗保障及救治工作取得新成效,区卫生健康局依据“保健康、防重症”的工作原则,积极实施各项举措,以“五个到位”确保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重点人群动态管理服务到位。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摸清辖区内65岁及以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感染后风险程度等进行分级,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并提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分类分级健康服务,依据健康风险评估标准及时调整“绿、黄、红”三色分级标记,对标记为红色的重点人群(高风险)实行专案管理,每周进行3次随访,并免费发放爱心健康包;标记为黄色的次重点人群(中风险)每周进行2次随访;标记为绿色的一般人群(低风险)实行健康教育等服务工作,通过电话随访、入户随访等方式,动态掌握重点人群基础疾病及健康状况,及时指导就诊转诊。

 医疗资源储备到位。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科学研判形势,做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抗原检测试剂的准备。一方面区中医医院主动按照三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进一步保障普通就医群众及急危重症特殊群体就医需求。另一方面联系阿里派驻乡村特派员,为我区捐赠了78440元的医疗物资,并发放至乡村卫生室;中国慈善总会捐赠了6台医用分子筛制氧机,已发放至乡镇卫生院;海东市卫健委为村卫生室配发血脉压指氧仪,共123家村卫生室配发了246个血脉压指氧仪、200个血糖仪和四类药品。同时,通过下乡义诊为群众解答疫情防控政策,免费为残疾人、老年人发放手喷酒精、手消凝胶、口罩、感冒常用药、龙砂辟瘟香囊、高血压药、糖尿病药等,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力度,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应急医疗救治储备到位。针对发热病人就诊信息实施动态监测、实时报告。进一步优化发热门诊服务区域,充实发热门诊服务队伍,根据发热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到快诊快走、快速分流,尽量避免发热病人积压排队。区中医医院、三合、古城、石灰窑、寺台卫生院按照“三区两通道”建立了发热门诊,共设置留观床位16张,重症床位8张。其余5家乡镇卫生院、1家妇保中心、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23家村卫生室,34所各类门诊、医务室及私营诊所均设置了发热诊室。发热门诊做到了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做到24小时开放,全区各医疗机构通过扩充诊疗区域、充实28名医护力量,强化发热门诊服务能力,配备必备设施设备,优化就医流程,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做好发热患者信息登记,严格管理患者及陪护人员。另外,区中医医院各科室均设置缓冲病房,并开设急诊病人抢救区、儿科阳性人员病区,综合ICU室设置床位3张,配备18名医护人员,并配备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喉镜等相关医疗设备。急诊科、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实行闭环管理,为重症患者的救治做到应守尽收。

 患者线上就医服务到位。通过“海东市平安区中医医院”微信公众号,可提前分时段进行预约挂号,避免患者就诊排队时间过长,可在公众号上实行“零接触”式服务。通过建立微信诊疗群向民众宣传,患者即可在相应的微信群进行初步的诊疗服务。基层医疗力量提升方面,加强人员培训,组织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认真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做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并由区中医院组织专家组对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以“理论+实操”“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就《新型冠状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加强培训,并成立农村巡诊专家组,每周至少2次到各乡镇开展巡回义诊工作。截至目前,已培训医护人员3150人次。

 新冠疫苗接种服务到位。为构筑免疫屏障,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别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在已完成老年人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省市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愿接尽接、应接尽接”原则,安排全区新冠疫苗接种点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上门接种小分队等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优化接种服务,加快提高老年人群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努力做到“应接尽接”,2022年12月已全面完成省市60岁及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目标任务。按照最新要求,畅通疫苗接种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对完成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第三剂次)满6个月且未接种第二剂次加强免疫的18岁及以上人群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